DNS全自动溶出仪在表面活性剂分析中的应用
DNS全自动溶出仪
在表面活性剂分析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特点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独特的两亲性分子,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既能跟水相结合又能跟油相结合。除了在生活中作为去污、乳化、消毒杀菌作用外,在药剂中许多难溶性药物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可形成透明溶液及增加浓度。在药剂制备工艺过程中,它也可以作为不可缺少的乳化剂、润湿剂、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等。
表面活性剂在溶出中应用
1. 溶出实验方法开发中,截止时间内,药物在所有溶出介质中平均溶出量均达不到85%时,可优化溶出条件,直至出现一种溶出介质达到85%以上。在优先提高转速未果情况下,可考虑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进行优化。——<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2. 采用表面活性剂能增加片剂的润湿性,使水分迅速渗透到片芯起崩解作用,大大提高片剂的溶出性能。难溶性药物,一般疏水性强,而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可在固体药物表面吸附,改善药物的疏水性质,使片子达到理想的崩解效果,提高片子的溶出度 。
3. 对于某些药物,它们在溶出过程中容易产生交联现象,影响药物的释放和溶出,通过表面活性剂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在1322 <1094> Capsules / General Information USP 40中提到 “If the product is a formulation such as Hydrophobic /Hydrophilic fill /active ingredient is poorly soluble in aqueous media evaluate the use of surfactants and possible interaction with enzymes.”
表面活性剂在实际溶出实验中所遇困难:
1. 易产生气泡,较难准确定量加入;
2. 自动取样抽吸过程中,管路中易产生气泡堵塞管路,影响取样精度,甚至取不出样;
3. 自动清洗难实现。
加入表面活性剂建议
1. 按照<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中推荐浓度在0.01%—1.0%(W/V)范围内依次递增,特殊品种可适度增加浓度。
2. 表面活性剂使用量不宜过大,建议最大不超过3%。因为表面活性剂的量越大,对仪器性能和最后取样结果的准确性都有很大影响。
3. 表面活性剂在增溶的同时,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取样精度。建议采用较低的取样速度。
实际案例:高浓度表面活性剂(SDS)在DNS自动溶出系统RT-J3000+DS3000上可行性实验考察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使用仪器:DNS桌面型四批次全自动溶出系统 RT-J3000+DS-3000
仪器特点:从溶媒准备(加热搅拌脱气)到最后溶出杯管路清洗和实验报告打印都可以无人看守完成。并且可以连续进行四次桨法实验。
实验步骤:
分别配制0.5%、1%、2%SDS浓度的溶出介质,运用溶媒制备系统MT-N50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恒温放置过夜。在DS3000上编辑并运行溶出方法,通过溶媒自动注入,自动调整液量体积500mL,自动投样,自动取样5mL,弃去初滤液3mL,最后收集2mL于试管中,并自动清洗管路和溶出杯,成功完成实验测试。
实验结果及讨论:
1. 人性化的介质加入方式(沿壁慢慢加入),隔空抽吸定量体积;
2. 调节真空泵真空值,加以顶部喷淋动作,对应高浓度表面活性剂SDS的抽吸清洗;
3. 平稳的3档注射器取样抽吸速度(Low,Mid,High),减少了气泡的产生,精确取样;
4. 稳定的机械性能保证了整个实验顺利自动运行。